什麼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本文僅止於資料整理,供校內研習老師參閱,如想看完整資料請至教育部教師專業社群網)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定義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是指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所組成,持有共同的信念、願景或目標,為致力於促進學生獲得更佳的學習成效,而努力不懈地以合作方式共同進行探究和問題解決。

簡言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必須關注於學生學習成效的提升,不能僅止於教師專業知能的成長或個別興趣的追求而已

 資料來源:(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頁8)。台北市:教育部。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功能

組織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不單是教師個人專業的精進而已,重要在於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甚至是擴及學校文化的轉變。簡言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功能包括(Dillon-Peterson, 1986; Fielding & Schalock, 1985; Kleing et al., 1996; Little, 1990; Wildman & Niles, 1987): 

■ 交流彼此的教學理念與實踐,擴展專業知識

■ 更有效地解決教學實務問題

■ 增加更多理念、研發教材與教法

■ 更有系統地幫助新教師

■ 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 增加學校成員間的信任與尊重

■ 彼此提供鼓勵和精神支持,使教師不畏於嘗試與創新

■ 教師擔任領頭羊的角色,分享領導權,促成更好的決策

■ 強化學校文化的改變,致力於改進與創新

 

  簡言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功效,係透過學校教師們的集體合作,產生行動力,正是所謂的「團結力量大」、「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經由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集體力量,教師共同關注教學實務的改進,努力提升學生學習的成效。易言之,透過提升教師專業,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使師生雙方皆受益。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頁8)。 台北市:教育部。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方式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旨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其運作方式十分多元(Haslam, 2008;Roberts & Pruitt, 2003),包括: 

協同備課:同領域教師可以共同分析上課教材內容,一起討論各單元上課的流程,以及引領討論的方法,也可以共同命題,或發展出一套評量學生作品的規準,或是一起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

教學觀察與回饋教學觀察的目的,是想了解教師的教學實作表現或師生互動情形。一方面可作為分享個人的教學實務,另方面也可經由觀察者回饋的優點與待改進,作為省思與改進教學之用。觀察方式包括:發展適用的教學觀察規準與工具,選取觀察的重點,進班觀課或是錄影教學,再進行事後回饋。至於回饋的方式,可參考波士頓昆士中學(Josiah Quincy Upper School)三部曲的作法:(1)「我看到了…」(What do I see ?);(2)「我覺得…」(What do I  think ?);(3)「我想知道…?」 (what do I wonder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9)。 

同儕省思對話共同選擇一個焦點進行專業對話,如學生作品實例、試卷答題結果分析、或一堂課的教學錄影帶等,以幫助教師教學或學生學習作省思與改進

建立專業檔案教師專業檔案是展現教師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成果的一種方式。透過專業檔案的建立,教師可以系統地蒐集並整理教學實務,從學生的學習成果,反省其教學的有效性,進而修正無效的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案例分析教師可研讀他人已完成的成功或失敗的典型案例,來尋求啟發;或是參與他人正在進行中的案例研討與分析,與他人切磋琢磨;也可撰寫自己的案例,自行省思,或邀請他人一同集思廣益,以解決問題。

主題經驗分享:共同擬定探討的主題,如班級經營、品德教育、作文教學、自然科探究教學等主題,邀請校內外優秀教師、中央或地方教學輔導團成員,作經驗分享與交流,並一起進行探討。

主題探討(含專書、影帶)共同閱讀專業相關書籍或觀看專業相關錄影帶,進行專題討論,以促進專業成長

新課程發展共同發展和試驗新課程,並作討論與修正。例如:目前國科會科學教育處推動以高中職為主體的課程實驗「高瞻計畫」,鼓勵高中職在大學教授專家指導下,研發創新可行的科學與科技課程,以厚植高中職學生的新興科學與科技素養。

教學媒材研發:因應學生個別差異的增大以及課程鬆綁的趨勢,專業學習社群可以研發特定領域的教材或教學媒體,以符應不同程度的學生,或發展因地制宜的教材或教學媒體給學校學生使用。 

教學方法創新:共同研發和試驗富有創意的教學方法,並作討論與修正。 

行動研究:行動研究是由第一線的教師們擔任研究者,企圖改善既有的教學實務,以協助學生有效學習。因此,教師先有系統地蒐集教學現況資料,然後構想與選擇適當的介入方案,接著執行所選方案,最後評估執行方案後的成效。若成效不理想,再進一步修正,不斷改進。 

標竿楷模學習:透過參訪辦學績效優良學校,或是他校同領域的專業學習社群,達到見賢思齊的效果。另外,教師也可以資深優良教師為楷模學習對象,透過觀摩其現場教學或教學錄影,比較自己和專家教學的異同。 

新進教師輔導:可建立校內新手教師輔導機制,以校內教學輔導教師或資深優良教師為楷模典範,引導新手教師學習有效的教學與班級經營策略,以達到教育傳承的效果。 

專題講座:各學科或領域課程不斷改革,一般或學科教學方法日新月異,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方式多元化,均可邀請專家給予指導,共同研討。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頁8)。 台北市:教育部。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組成方式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組成方式十分彈性而多元,可以有以下各種形式: 

■  採年級形式:

如職業類科畢業班教師可組織實習社群,共同研發教育實習帶領方式,使學生有效地結合校內專業知識與校外實務現況,提升實習成效。 

■  採學科(群科)/學習領域形式:

如組織社會領域、自然領域等專業學習社群等,以共同備課方式,精進教學內涵、改進命題、辦理領域統整之活動。 

■  採學校任務形式:

如申請國科會高瞻計畫,成立「全校性科學探究課程」專業學習社群,以研發和實驗以問題解決為學習核心的跨學科課程發展計畫。 

■  採專業發展主題形式:

打破年級、科別,教師依共同關注的議題,組成不同主題的專業學習社群。如:

  1. 「班級經營」專業學習社群:學習如何有效訂定班規、營造學習氣氛、處理級務或導師工作。
  2. 融合教育」專業學習社群:學習如何讓身心障礙學生在普通班級內與一般學生一起學習,得到適切的教育並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
  3. 「品德教育」專業學習社群:學習如何引導學生養成德心、德行、德性。
  4. 「閱讀教學」專業學習社群:學習如何引導學生有效的閱讀。
  5. 「應用電子白板教學」專業學習社群:學習如何結合電子白版進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6. 「新進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由教學輔導教師協助新進教師瞭解與適應班級、學校、社區及教職環境,示範與協助教學與班級經營,分享教學資源與資訊,進行課程政策轉化的設計與實施。

資料來源: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頁8)。 台北市:教育部。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召集人的特質

社群召集人的特質

  一個好的社群召集人,其特質含括:要有熱忱、無私的投入精神;使人信服的專業素養;勇於嘗試與創新的使命感;適當的成員工作分配;善用校內外資源與人力;善於成員情感的聯繫;能凝聚共識、整合分歧意見;樂於肯定、鼓勵夥伴教師;具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能營造開放、正向、尊重共識的討論環境(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2009)。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頭羊葵花寶典(頁30)。台北市:教育部。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召集人的努力目標

社群召集人的努力目標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社群成員的凝聚力,因此社群召集人可掌握下列要項,營造一股無形的向心力,引領社群穩健發展: 

尊重差異

社群成員彼此是平起平坐的討論團隊,可以面對面地坦承說出彼此的想法,就算意見歧異,也應視為「不同選項、不同考量的表達」。換言之,「多元包容」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從一而終的經營理念。

關懷支持

專業學習社群的維繫與發展,除了要在知性的層面上,讓參與的成員感到內容豐富、有收穫之外,在感性的層面上,適時的關懷與支持,營造溫馨祥和的氣氛更是重要的吸引力。唯有在這種理性與感性的雙重收穫中,方能促使成員持續不斷的付出,促成社群之永續經營。

同路偕行

社群成員的合作關係,如同Robert(1972)雁行理論所說:「當雁子一同展翅飛翔,呈人字形的時候,其實可以提升飛行的能力達 70 % 。雁群中會有一個帶頭在前面,當前面為首的雁子累的時候,其他的雁子就會接替牠的工作……牠很重視義氣,也很重視智慧的合作。」雁子靠著智慧的合作,支撐彼此橫渡萬餘里的海陸。而社群成員透過偕同合作,並以智慧協調分工,造就了緊密互依的社群情誼。 

甘願付出

教師宜秉持「不計較,多做事」的正向能量,相互感染,「以熱忱燃燒自己,也燃燒別人!」並在教師、學生之間相互延遞,串連起教學的連鎖效應。 

薪火相傳

每一個教師學習社群應由不同人擔任召集人,再邀請其他有興趣教師一同參與,如此不但擴大了領域內教師的參與,也讓年長的教師放下身段、年輕的教師打開心胸,使得老中青共聚一堂,平起平坐,彼此賞識、省思、回饋、經驗傳承,並共享教學撇步。每當有新進教師進入時,舊成員會積極邀請加入專業學習社群,並鼓勵成員從做中學,如此一來,就產生了新的好夥伴,同時也讓社群加入了新的想法、觀念,促使社群中每位成員不停地成長、回饋、茁壯。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頭羊葵花寶典(頁30-31)。台北市:教育部。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召集人經營社群的挑戰

社群召集人經營社群的挑戰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有其價值與功能,透過教師的集體合作,得以產生行動力,提升教師的教學專業與學生的學習成效。但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過程中,偶爾也會產生挫折,若能集合社群成員的力量,突破其困境,便可使社群發展出信任感與歸屬感的氛圍。 

以下針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所可能遇到的挑戰,提供簡要的解決方法,以供參考:

■ 挑戰 1:找出社群共同聚會時間

1.學校可將週三部分教師研習調整為教師社群聚會時間。

2.在學期開學前,請教務處安排,社群成員的共同空堂時間。 

■ 挑戰 2:提升成員的熱忱與向心力

1.社群召集人除了善於安排社群的學習與交流活動,讓成員在社群中尋獲價值感外,也要找出成員的專長並善加利用,以提升成員之尊榮感與向心力。

2.藉由熱忱的渲染力來感染成員;「熱忱」是具有高度的能量,社群中若有一位熱忱的人,即可傳遞並感染其他人。

■ 挑戰 3:處理成員不同的聲音

1.當許多意見分歧時,產生情緒問題時,應當下先行處理情緒問題,再持續討論原先的意見。

2.社群應有足夠討論的時間,讓各種意見可以充分表達,促進溝通協調。

3.社群可先訂定規範,言明討論時應對事不對人,專注於社群議題,不允許有攻擊個人的言語。

■ 挑戰 4:避免召集人孤軍奮鬥

社群召集人必須事先依據成員所長分配工作,讓每個人的能力得以發揮到極致;接者再掌握進度,並善用各項資源,適時地請求行政支援;若能如此,社群團隊就會發光發熱。召集人千萬不要自己埋頭苦幹、自我乾著急。

■ 挑戰 5:促進行政與社群的溝通

1.社群召集人應主動與行政人員溝通,告知社群所需支援、欲達成目標,讓學校了解社群的需求。

2.社群意志是團員共同討論所產生,如果社群的意志與校長之期待相左,社群召集人應多與校長溝通,必要時也可邀請校長參與社群活動,來了解社群的氛圍。

■ 挑戰 6:增進成員互信與凝聚力

社群內部應維持良好的溝通,在集會時,可安排幾次輕鬆的議題,藉此凝聚社群共識,建立信任鐵三角關係,以發自內心的真誠態度正向溝通,並給予懇切關心,來增進社群的互信及凝聚力。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頭羊葵花寶典(頁31-32)。台北市:教育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hdi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